Food Miles 食物里程
撰文者: 美食鑑賞家 施源 郭艾琳
對於食物,我總是崇洋媚外,每一次逛超市或大賣場只要看到上面寫”XX國進口”,總是覺得新奇不已,彷彿外國月亮比較圓,遠方和尚比較會敲鐘。每一種外國進口我都想買回家吃吃看,例如說佛羅里達的柳橙, 紐西蘭奇異果,北海道純淨鮮奶冰淇淋,夏威夷豆餅乾,還有阿爾卑斯礦泉水,以及智利的咖啡豆,雖然沒有到這些地方旅行過,但是藉由吃下這些遠方的食物,總算可以稍微彌補一下不能親臨現場的遺憾,拉近我和世界的距離,因此外國的食物總是奇貨可居,價格不廉,至於食物是否保證可口美味,就依個人喜好標準不一囉!
然而,隨著環保意識的抬頭,以及全球環境的變遷,終於我漸漸發覺到,原來什麼時間吃什麼食物還有吃哪裡來的食物,對於環境保護其實也有很大的影響,終於才了解到,人的旅行,當然是去越遠的地方越好越新奇,但是食物的旅行則是越近越好。
根據維基百科,食物里程是指「食物由生產開始,到消費者手上的距離,用來評估食物對環境造成的影響」,這個概念用來強調許多食物經由全球性貿易被運送以及運輸過程中所需要負擔的成本(包含經濟、社會和環境層面的成本) 。當食物被長距離運送的時候,由於時間和運輸環境會使食物喪失口感和營養價值,而且運輸的過程中也會消耗燃料和生產污染,貨物運輸會產生溫室效應,進而導致全球性暖化。
目前許多大型的連鎖賣場,例如美國的沃爾瑪(Wal-mart)和TESCO都已經逐步為商品標上”碳排放量標籤”,還有像知名運動鞋廠商Timberland也主動引進更新的環保包裝和“Footprint”產品標籤(下圖)。此標籤將提供消費者對於這項商品詳細的環境與社區的衝擊,並且提供消費者所購買Timberland商品的製造工廠名稱與所在地區,給予消費者在購買前除了價格和功能外,更多作決定的參考依據。
Timberand Footprint
食物是有腳的,有些甚至有翅膀,食物的產地來源越近,就越環保,如果食物需要漂洋過海,消耗的能源和燃料也就越多,在運送的過程中,也會造成溫室效應的汙染。所以下次購買東西時,除了價錢和品質之外,也該看看它的生產地,盡量多吃”當地+當季”盛產的食物,例如台灣夏天的芒果和西瓜,冬天的柳丁和橘子。關於食物,我們有了民族主義,至於那些美麗動人的進國食物呢?只好給自己一個更好的理由去旅行了,讓我們找機會旅行到食物生產的地方,親自享用這些新鮮美味又環保的食物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